——在2021年全区教育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教育体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回顾总结去年及“十三五”工作,研究部署“十四五”和今年工作,动员全区教育体育系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建设“新时代教育之乡、现代化教育高地”的使命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全国一流教体强区”的豪迈征程。下面,我代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体育局党组、局长室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聚焦特色文化、品质提升主题主线,教育体育各项工作实现圆满收官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xx教育体育发展史上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担当教育体育民生之责、加大资源供给之力、打赢学校疫情防控之战、高扬教育品质提升之势,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在“负重前行、顶风逆行”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步,我们找到了“化危为机”的关键法宝。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坚决把党的领导作为“应对变局、化解危局、开辟新局”的关键法宝。一是建强了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区委巡察反馈的x项问题全部整改到位,x所高中接受区委巡察,完成x所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督查,整改问题x个,实现了合格党支部的全覆盖。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将党小组建到年级组、学科组和备课组,组建党员先锋队x多个,集中表彰各类先进党组织和个人x个。召开教育系统融合创新党建现场会,领办“书记党建项目”x个,获评省市级党建品牌x个,确立优秀党建品牌x个。x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被评为南通市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二是激发了靠前在前的英勇气概。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的实施意见》,开列党员教师“八个先锋模范”和“十条底线红线”,充分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校长教师冲锋在前的战斗意志。疫情期间,各学段共计研发、编制、推送线上教育教学资源x多节。各类师资培训迅速转入线上,组织语文统编教材、整本书共读、新德育、构筑理想课堂等七大线上公益开放活动,累计吸引参训人员达x万人次。对全区x名家庭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了兜底摸排和精准帮扶,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技术、有成效的行动答卷。三是守住了校园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第一时间专门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学校防控组,建立了公安、卫生、市监、城管、消防等多部门联合驻点指导的长效机制,抽调各类专业防控人员x人,调配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x多万件。建立了“以校管人”机制,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防控网络,完成了对全区x万师生员工及其家人的每日排查。出台学校疫情防控“两案九制”,创新部署“三张清单”和每日驻校督导,x所学校和x个校外培训机构如期平稳复学,南通疫情防控指挥部全文推介xx经验。

这一步,我们取得了“品质提升”的决定成果。矢志不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特色文化发展路径,教育品质提升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全面育人格局加速形成。百余名机关干部、校长书记进课堂讲思政,各学科课堂革命常态化开展,召开劳动教育、“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两个现场推进会,证大中学探索建立了“艺术赋能、学科介入”的思政新模式,四甲中学、第一中学突出资源禀赋,获评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xx中专深化“订单式”培养,与中南集团联合建立中南建筑产业学院,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大胆先行,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高。各学段学业质量全省领先,xx中学邱天泽、杜予硕2名同学进入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xx中学代表队获省金钥匙科技竞赛特等奖第一名、开发区小学获团体一等奖。实验初中顾嘉琦同学荣获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三厂小学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黄露露获全国击剑冠军赛团体金牌;实验附小戴嘉妮同学获评“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海中附校张娴琳同学获省“学宪法、讲宪法”比赛特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三是学校办学品质实现跨越。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完成校舍加固x万平方米,实验学校体育馆、xx中专实训工场、东洲幼儿园扩建及海南中学等3个食堂建设项目顺利建成交付,教育装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区镇村三级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全覆盖,成功获评2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再增9所,成功摘得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幼儿足球工作优秀县(市、区)”荣誉称号。xx中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xx中专荣获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50强”建设单位。实验学校创成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包场中学通过省四星级复审,第一中学完成省四星级现场验收,实现省四星级高中全覆盖。第一实验小学等x所学校获评省智慧校园,树勋小学等3所学校入选南通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名单,东洲中学等5所学校入选南通市学科德育基地学校。通源小学、能仁小学、东洲中学获评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汤家幼儿园回购工作,创成南通市优质幼儿园5所。

这一步,我们厚植了“人才强教”的长远优势。出台《xx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配套建立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督导机制,达到了整体推动、全面开花的效果。一是名优教师培育实现“不敢想”的突破。新增国家万人计划2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3人,xx中专崔志钰老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建成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成立8个名校长工作室,获评南通市首届领航校长2人,省“四有好教师团队”2个。东洲国际学校朴烨老师获省英语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中学高卫燕老师获省美术优课评比一等奖,实验小学xx老师分别获评“领航杯”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二是教科研摘得了“一直想”的成果。新增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改革项目4项,省重点资助课题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8项,xx中学、xx中专、东洲小学获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我本人的《变革的力量——xx县域教育生态的蜕变》、新教育小学xx老师的《小学“情趣语文”的实践研究》两项著作获评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xx中专崔志钰老师的《积极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东洲国际学校陈铁梅老师的《建构思维、能力与素养:百幅名画欣赏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东洲小学樊健老师的《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建设》等3项研究成果获得二等奖,获奖层次和项次均列南通第一。三是新教师招聘取得了“想不到”的惊喜。招聘新教师x人,创新优秀人才从教渠道,首次赴清华北大招聘,签约国内顶尖高校优秀毕业生x人,出台《东洲雁归xx优秀学子回海从教激励办法》,与15名“双一流”高校学子签订回海从教协议。

另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教育脱贫攻坚、普法宣传、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安全生产“一年小灶”、教体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多项工作也都取得了突出成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卓越贡献奖、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南通市“七五”普法宣传先进单位、区建议提案办理先进单位。

2020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发现这是xx教育体育历史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拥有了“优先发展”的最好环境。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x个亿,占全区财政总支出近三成,新建改扩建学校24所,改造加固校舍71.92万平方米,年均教育类投入全区第一、年均教育类项目全区第一。在全省率先开展“岗位集中统筹、集中管理”机制,出台《关于提升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水平的实施细则》,加大了专项绩效、延时津贴、优秀教育人才考核、教师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奖励力度,全区教师待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五年来,我们创造了“教育名市”的最好品质。先后获得省级以上荣誉x多项,成功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1所、省四星级高中x所、南通新优质学校x所、省优质幼儿园x所、省现代化职业教育示范校1所、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x所,实现了全学段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中高考实现连续突破,本一上线率从2011年的x%,提升至x%,本二上线率稳居x%以上,对口单招本科上线率蝉联全省第一,体卫艺科技、课外阅读量、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等各项监测指标全面领先,斩获全国性奖项x余项,“学在xx”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向往。五年来,我们刻画了“强毅力行”的最好状态。大刀阔斧整合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率先开展了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从无到有抓校园足球“龙头工程”,代表江苏亮相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夺得省级以上赛事冠军25个,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x所,列全国第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足球小镇建成省首批唯一体育类特色小镇。久久为功全方位推进新教育实验,成为公认的“全国新教育实验”重镇,先后与南京栖霞、苏州昆山、徐州开发区、南京溧水、云南腾冲、陕西勉县、新疆伊宁、上海静安区等开展合作,累计接待来海培训x万人次,素质教育“学问xx”成为时代风尚。五年来,我们取得了“追求卓越”的最好成绩。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x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x人、省特级教师x人、正高级教师x人、南通骨干教师以上x人、xx骨干教师以上x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x项,x多人次在省各类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x人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表彰,校园足球获得时任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这些都极大鼓舞了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现代化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五年的奋斗实践充分证明:全区教体系统上下一心、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凝聚共识,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广大校长教师强毅力行、追求卓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全区之力办教育”的坚定决心,各街镇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长期关心支持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此,我代表区教育体育局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系统层面来看,党建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党建业务融合不紧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学校建设的速度与城市发展的进度还不匹配,“城区紧、乡村弱”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亟需解决。从业务层面来看,学校后勤管理相对薄弱,财务、食堂、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建设不规范、体系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监督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学校层面来看,少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还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少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关注不够,个别校长依法治教能力、驾驭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面对教育前行中的种种矛盾,不敢抓、不敢管、不敢动真碰硬。从社会层面来看,协同育人的合力不强,在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脱节,“学校减负、家长加压”等现象时有发生。师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教师参与赌博、从事有偿家教、收受家长礼品礼金、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影响了xx教育整体形象。对此务必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把牢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战略方向,奋力擘画新时代教育之乡宏伟蓝图

过去的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系统谋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以及十五年的发展新蓝图,并旗帜鲜明提出了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了“两争一前列”的目标要求;11月12日,总书记第一站来到南通,在参观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事迹展后,高度评价xx先贤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在这样一系列宏大叙事的背后,我们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如何精准定位xx教育的发展。

历史总是给人以启迪。回顾历史,百年前的今天,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xx先贤张謇在江海平原上创办各类学校近四百所,开启“教育救国”的探索之路,也成就了xx作为“教育之乡”的百年底蕴。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并顺势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然而,环顾当今世界,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强国必先强教,没有教育强国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强国,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的重要论断,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既定战略。时代尽管不同,但教育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却没有改变。作为“教育之乡”的xx,就是要将先贤张謇的“教育救国”精神,融入到“教育强国”的时代脉搏,将“两争一前列”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争当领跑”的动力源泉,在历久弥新中、在担当作为中,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教育之乡”的豪迈征程。下面,我结合教育“十四五”规划,就“新时代教育之乡”的内涵和意义谈几个方面的内容。

新时代教育之乡,“新”在发展阶段。需求决定市场,品质决定竞争。在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人民群众对教育“好不好”的关注更为迫切。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发生的深刻变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的品质问题。要大力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优质多元的普高教育、优质融通的职业教育、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优质协同的高等教育、优质惠民的社会教育,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控制在0.2以内,建成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教体系,形成学术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民办国际高中多样发展生态,全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至13年。

新时代教育之乡,“新”在发展理念。“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及的问题,更是教育的理念问题、方向问题。新时代教育之乡首先应该定位在“教育的报国之乡、人才的强国之乡”,而不是“只顾分数、不顾其它”的考试之乡,更不是“中国月亮国外圆”的乌有之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不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全部工作,理直气壮将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牢固树立起“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立志奋斗、无私报国”的厚重情怀。必须加快转变育人方式,积极构建“五育融合、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做到不以竞争替代培养,不以分数代替评价。要牢牢把握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奋力提升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新时代教育之乡,“新”在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无论是“高质量对接沪苏,打造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或是“高质量优江拓海,打造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亦或是“高质量融入南通主城,打造大通州湾建设核心区”,教育都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坚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建设新时代教育之乡的逻辑起点,坚决落实区委郭书记关于“城市发展到哪里,产业升级到哪里,老百姓的需求到哪里,教育就要推进到哪里”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重塑教育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职教“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新模式,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的紧密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新建、改扩建10所幼儿园、13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普通高中,提升教育对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区的支撑力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国内教育交流合作,建成1-2所独立建制应用型高校,实现教育的自身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结合。

新时代教育之乡,“新”在发展能力。制度的生命在执行,落实的关键在能力。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必须把能力建设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规划蓝图”到“美丽现实”的转换进程。要善于用好“依法治理”这个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手段,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方式化解矛盾、抵御风险。要树立“综治”的意识,坚决避免“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化治理,坚持联合问诊、精准开方,变“治标”为“治本”,变“单一”为“综合”,最大限度从源头上破解教育生态难题。要突出“共治”的方式,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激发学校活力、提升家长动力、凝聚社会合力,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三、锚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目标,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新征程

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后势。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2021年,全区教育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新时代教育之乡、现代化教育高地”总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两争一前列”的领跑姿态,奋力开启建设“全国一流教体强区”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立足终身学习需要,打造体系完善的供给高地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必须着力优化资源供给,提升各学段、各类型教育办学品质,实现“全区皆名校、个个有特色”的发展局面。

一是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全力做好月亮湾幼儿园、能仁幼儿园的改扩建工作,完成民生幼儿园教学楼改造、龙信第二幼儿园装修工作,加大红海、上悦城、天玺等新建小区配建园推进力度,切实提高幼儿园配置比例。系统梳理新建小区配建园“公办管理、三年创优”的经验成效,根据服务区域人口变化趋势和实际办园需要,坚决守住9-12班的适度规模底线。下大力气推进街镇薄弱民办园回购工程,力争让公办普惠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非建制所在镇。加大“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和幼儿园“升等创优”力度,再创3所省优质幼儿园,实现建园满3年的幼儿园全部创建成为南通市优园。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和幼教共同体建设,完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办园行为监测指导机制,整体推进集团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品牌创建和管理创新。继续做好课程游戏化和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用好《幼儿园新教育行动操作手册》,赋予课程游戏化更多活动内涵。加强早期教育研究,建立0-3岁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助力扩大托幼资源供给。

二是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以“创则必成”的决心,推进全国、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力争2021年通过省级验收,2022年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对照“90万城区人口”的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点,建立完善学额预警机制,开工建设能仁中学新校区、实验附小聚贤校区,启动新教育小学、第一实验小学、海师附小和聚贤初中的新建扩建项目,建成启用东洲仁恒学校、新城小学、海南小学食堂。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力争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特色文化高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新教育实验“1+N”项目深耕、校长教师“1+N”组团交流、机关干部“1+N”蹲点帮扶三大抓手,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初中教育“崛起”两大行动,助推义务教育学校整体迈入“高品质”发展阶段。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教育管理集团向紧密型、多元化转型,不断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裂变之势。

三是发展优质多元的普高教育。深入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吃透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评价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考“一核四层四翼”要求,进一步细化高三复习教学、基础年级新课教学应对策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落地,确保教学质量平稳过度,继续领跑。完成xx中学综合楼等在建项目,继续实施第一中学、实验学校校舍改造加固工程,改扩建证大中学,开工建设北部新城高中。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xx中学要扛起“第一学府”的责任担当,加快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步伐,把更多可以勾画的目标变为现实,成为展现教育高质量高品质的最美窗口。实验学校、证大中学、第一中学要“乘势而上”,加快凝练高品质高中办学路径,力争在办学品质、教育质量等方面以领跑者的姿态走在省市同类学校的最前列;包场中学、四甲中学要“迎难而上”,在“特”的方面做足文章,探索建立特殊潜质学生发展直升通道,成为南通转型驱动、特色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南国际学校要发挥资源禀赋,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丰富高端教育资源供给,让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大力推进分层走班和生涯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四是发展优质融通的职业教育。坚持以建设省中等职业教育“领航计划50强”为契机,积极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调研,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和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主动服务地方大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地方离不开”的专业。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标准化办学意识,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参照省定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争做标准落实的“示范者”。继续深化职教集团建设,积极谋求与中天钢铁、正余机器人小镇联合开办现代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让产业升级的“红利”与产教融合的“福利”惠及更多学子。抓住省“十四五”应用型高校扩军的重大机遇,争取在办学层次上实现历史性跨越。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优势,吸引以绿色钢铁、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船舶海工、建筑材料等应用型专业为特色的高校落户xx,积极推进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并争取主校区设在xx,为xx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是发展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大力度发展残障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青年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加快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实现街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全覆盖。突出“建用一体”,加大资源中心设备使用培训力度、将融合教育课程研发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推进。充分发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加强诊断评估、制定IEP计划、组织师资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切实提高“融”的水平。继续实施“康教上门”实践,深化医教结合,加强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人员的配备,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教育+康复+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六是发展优质惠民的社会教育。聚焦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的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强化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倡导在学习中养老,加大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一票难求”问题。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严格学科类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对“唯利是图、虚假广告、品质低劣”的一律清退,绝不手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各项工作,推动建立“校外托管机构多部门联合整治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教育、市监、民政、发改、消防、公安等多部门、全方位、无死角的治理格局。继续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估,将党建参与率、公益覆盖面、家长满意度列入最高星级的必评环节,抬高行业标准,筑牢育人阵地。

(二)强化融合推进策略,打造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命题,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个方面下功夫”,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出了系统要求。要建立完善“五育并举”的融合推进机制,形成基于“全人”的培养体系。

一是坚持“立德”与“立志”相融合。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守则》贯彻落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继续推进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和现代班集体建设,细化“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推行“每月一事”区级观摩。加快市区两级学科德育基地学校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新德育微课程群”建设,开发学科德育系列经典课例,不断强化德育的有效支撑。全面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继续坚持班级悬挂国旗、每周面向国旗宣誓与重大活动奏唱国歌制度,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和《xx烈士地名传》“活历史”,充分发挥爱党、爱国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创建以“弘謇精神”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弘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与豪迈中,在家国情怀的激荡与感动中,懂得“鉴古方知今,爱国需爱乡”的道理。大力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将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助的必要条件,用制度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国家和他人。坚持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启动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加大班主任工作在各类评比考核中的比例权重,充分激发起优秀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行动自觉。

二是坚持“教育”与“体育”相融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树牢健康第一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校园体育百分百锻炼等要求落到实处。加大体育练习、大课间活动的强度与密度,注重耐力和力量训练,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参与不少于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让“出汗”成为一种常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继续深化1+X、校园足球等专项体育建设,规模较大学校要建立完整的“五大球类”俱乐部,完善竞赛体系。深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3项体育技能。深化推进青少年业余训练“621”项目布局,加快建立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衔接的发展体系,将“参与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纳入社会体育社团考核标准,鼓励在学校设点,开展公益助教活动,变“进校园”为“在校园”。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年底前基本完工。积极推动体育公园和智能健身步道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国民体质监测水平。高度重视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实施绿色护眼“明眸”工程,完成中小学教室光源改造,确保中小学生整体近视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下降一个百分点。

三是坚持“美育”与“心育”相融合。要全力打好美育攻坚战,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根据南通市《初中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案》《初中生艺术素质过程性测评指标体系》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全面做好“艺术进中考”的各项工作。继续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完善课堂教学、课后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美育推进机制,办好学校合唱团、器乐团、舞蹈团等高雅艺术团队,着力让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鼓励学校因地制宜研发以xx山歌、通东民歌、红木雕刻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美育资源供给。坚持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童心向党”师生合唱、书画展评等系列活动。要充分发挥美育“成人之美”的独特价值,在学科渗透融合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要加大心理课程专业化建设力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基础辅导技能全员轮训,完善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师生心理筛查和档案记录等制度,做到一年一度、一生一档、档随人走、跟踪管理。全面落实好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继续巩固疫情期间困境学生帮扶成效,常态化推进1对1精准帮扶,让学生学会“积极向上”的生命表达,培塑起“满怀希望”的生命态度。

四是坚持“劳心”与“劳力”相融合。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精神,补齐劳动教育课程短板,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课时占比不少于二分之一,保证中小学每周1小时劳动时间。创新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小学低年级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感知乐趣、懂得道理、爱惜成果。小学中高年级要全面参加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初中阶段要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体会美好、养成品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高中阶段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中,培塑起社会责任感和劳动自豪感。xx中专要重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其中,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形成工匠精神和品质意识。要建立劳动教育支持系统,依托区域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五是坚持“学科”与“素养”相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全学科推进五育融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完善“课堂教学育人、校本活动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形成以一门学科为主轴、其它学科相互联接的“跨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学科育人的多维边界。要坚持以“情境”“主题”“项目”“任务”“问题”为核心,组织学习,着力破除学科壁垒,用综合地带和具体问题,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实现“融学科”培养。全学科推动阶梯阅读。常态化落实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实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计划,加大整本书共读和全学科阶梯阅读推进力度,丰富整本书共读、全学科阅读推荐书目,根据各年级段、学科特点,形成语言与文学阅读、人文与社会阅读、数学与思维阅读、科学与技术阅读、艺术与审美阅读、体育与健康阅读等不同领域学科阅读的推进策略和测评体系,将阅读切实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文学文本阅读中解放出来。继续加大学校图书馆开放力度,建立健全教师读书会、班级读书会、亲子读书会等读书组织,让“书香校园”之美、“书香门第”之风蔚为大观,为建设“书香xx”贡献更多“领读者力量”。

(三)突出优美纯粹导向,打造名师荟萃的人才高地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打造名师荟萃的人才高地,就是要塑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一是要向师德要高度。师德是教育的“天际线”,师德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要秉持张謇“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继续实施师德涵养工程,着力推进每年9月份的师德建设月及开学第一周的师德主题教育周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师德“三十讲”系列微课,扩大师德宣誓公开面,切实将教师的“自我承诺、自身要求”转化为“对外宣布、共同监督”。突出“榜样示范”作用,继续做好百名美丽教师、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推介展示活动,集中选树一批师德典型、表彰一批先进楷模,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的良好局面。持续深入抓好《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贯彻落实,从严执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度,加快建立师德档案制度,在教师准入、交流调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从严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规定,加大对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变相体罚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系统整治教师“微权力”腐败问题,坚决清除学生和家长有苦说不出、敢怒不敢言的“眼中钉”和“心头痛”。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要向名师要效益。大力实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教师全职业生命周期成长体系,通过平台聚力、项目推进的方式,着力破解“青年教师基本功不够、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乡村教师平台不足”等问题,开展弘謇杯“技能大比武、课堂大练兵、风采大展示”系列活动,因人制宜,聚焦不同群体教师实际,创新比赛方式和评价标准,让不同群体的教师绽放彩虹一般的光彩。进一步优化名师工作室管理机制和考核细则,重组名师导师团,充分发挥导师团的示范指导、引领辐射作用,不断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孵化功能,助推形成更多“高原”崛起之势、“高峰”凸显之秀。健全优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师研修中心(区级名师工作室)—集团学科工作室—校教研组三级教科研体系,突出以教师为主体、团队为载体、实践为取向、校本为特色、反思为主要研究方式的校本教研特点,加速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完善校长后备人才选拔制度,开展校长俱乐部、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活动,引领校长学习新理念,践行新理念,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加大城乡校长交流制度力度,选拔一批集团总校中层以上骨干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

三是要向结构要质量。结构就是质量,结构就是品质。要下大力气深化师资队伍供给侧改革,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着力化解高考新方案实施以及部分学校生源剧增所引发的师资供需矛盾。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共同体、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高中校际联盟、职教集团等办学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实施“1+N”组团交流精准帮扶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缺员学校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校长、教师集团内定期轮岗机制,继续实施“银龄助教计划”。创新教职工编制管理方式,建立编制“周转池”。完善师德为先、注重能绩、多元评价和向一线教师、乡村教师倾斜的教师评价机制,坚决维护“一线教师”权益。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综合用好“东洲雁归xx学子回海从教”“乡村定向师范生”等政策,推广xx中学“高层次优秀教育人才招引”经验,通过进校招聘、一事一议等办法,选拔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序列。

(四)坚持以学以生为本,打造多元协同的生态高地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是家校共育的主题。必须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导向,建设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

一是打造“学习中心”课程形态。李希贵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课程就是这样的试金石。以“学”设计课程规划。各校要依据十四五发展目标,进一步审视学校课程体系,加以建构完善。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实施,做到“五个明晰”,即明晰原则、明晰思路、明晰目标、明晰实施的内容与路径、明晰责任人及激励评价机制。学校应成为课程重构的觉醒者,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统整学校课程设计各要素、课程开发全过程的价值引领,并以“学习”视角观察学校课程理念的价值走向、主体参与、环境改造、目标设计、内容开发、实施改进以及评估革新。以“学”构建课程体系。以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的“全景式”课程框架,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十四五期间,各校要优化学校课程图谱,开设课程超市,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统整在核心素养之下,建立课程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关联,形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坚持以选课走班为基本模式,按年级、分层次进阶式设置,形成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课程阶梯。以“学”转变课程供给。积极探索课程资源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化路径,每年重点培育打造1-2个“学习中心”区级样板,完善“学习中心”和省级课程基地面向全区中小学开放、交流、共享机制。突出“学”为导向,改变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影视中心等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方式,为多元学习、自主学习的发生创造更多条件。坚持课程与环境相融合的原则,深化学校场所场景文化建设,力争将每一处校园空间都打造成学生学习的场域,形成处处指向学习目标、无边界有秩序、科学且平衡的教育生态。

二是塑造“学为中心”课堂样态。把脉课堂“学”的危机。近年来,我们在各学段大力推进课堂革命,校长和教师的课堂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体课堂的生态和课堂质量也在不断优化,但“学习缺乏动力、课堂缺乏活力、师生缺乏能力”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著作《课堂的危机》中曾提出,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课堂气氛是否转变?学习方式是否转变?要优化课堂教学各要素和流程,注重教学定位的精准与厚度,褪去教学行为的功利与缺位,改变教学评价的单一与孤立,追求“课堂有温度、知识有密度、学科有深度”和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质”。追寻课堂“学”的深度。深度学习就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其重点就是要追求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度卷入,追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命处境的深度联系,追求学生思维的萌发和登攀。要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倾听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迁移应用的能力,同时在能力提升中实现积极情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勇于突破舒适区,破解课堂容量小、思维强度低的困境;善于探究学习区,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可以抵达的区域;全力避免“恐慌区”,避免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抵达目标的恐慌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获得感和意义感,这样学生才会参与学习、乐于学习。引领课堂“学”的变革。坚持以课堂“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真实转变为目标,积极构建以“情境导学、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多元评学”为要素的具有xx特色的“学程导航·六学课堂”新样态。开展“百位名师大放样、千名骨干大引领、万名教师大展示”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区级“课堂革命现场推进会”,将课堂革命行动深入推进至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堂、每一位教师。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信息技术元素融入“导—学—教—练—思”课堂教学诸环节,实现用大数据支撑课堂精准变革,以信息化引领教育改革路径。继续坚持“课题+课堂+课程”三课融合的xx范式,发挥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的牵引作用,促进教科研进课堂的方式转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营造“学生中心”家校生态。办好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必须凝聚合力,形成基于学生成长的生命共同体。要让家庭回到本位,积极发挥关工委、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协同育人功能,全力办好新父母学校。继续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工程,注重健康精神需求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讲解、利弊分析等方式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主张。尝试开展特殊需求家庭“家教指导”入户陪伴项目,通过持续的陪伴指导,干预原生家庭不良影响,切实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要让学习回到学校。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科学统筹安排学生家庭作业,坚决遏制“家长作业”和家长辅导作业负担过重的倾向。做细做实中小学幼儿园课后延时服务,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各类兴趣小组和音体美劳等活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要让沟通回到常态。进一步健全家委会、家长评议等制度,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厘清合力育人目标,促进家校沟通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快配套落实《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各项制度,充分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规范家校沟通载体建设,颁布《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明确功能定位和网络纪律,切实把教师家长从疲于应付的“作业群”、晒娃炫娃的“攀比群”、分数排名的“压力群”、盲目点赞教师的“夸夸群”中解放出来,回归“沟通”本意。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现代教育的治理高地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和核心任务,突出体现在学校活力、教师动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上,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一是加强学校内部治理。推进“放管服”改革,列出权力、管理和服务三张清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坚持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全面推进师生民主参与的制度建设,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健全学校内控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风险点排查,聚焦财务管理、工程建设、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编制出台“规范性操作手册”,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地落实。严守安全底线,健全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按照《关于加强南通市中小学幼儿园智慧安防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三防”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校园安防水平。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能力培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学校聚集性活动管理、精准掌握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和假期活动轨迹,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主动防范其他传染病叠加风险。

二是增强教育督导功能。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资深老校长、老教师”资源优势,分类细化、全员纳入,建强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坚持以目标达成为导向,结合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高质量发展考核、教育现代化监测等重点工作,加大督政力度,积极推动街镇党委政府履行法定教育职责,确保各项教育重大政策落到实处。突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盯违规办学、违规从教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年度各项重点工作,实施专项对标督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拓展督导职责,推动督导重心从“督政、督学、监测”向“督查、督改、督办”延展,形成“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启动新一轮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全覆盖。加强督导结果运用,健全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和问责等环环相扣又统筹实施的全链条机制,推动督导长出“牙齿”。

三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把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平台在学校,要坚持尊重差异、注重特色、推动创新的评价导向,强化学校自身的纵向提升,兼顾校际横向比较,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化、品质提升度、未来发展性三个方面,实施“不比基础比进步,换只眼睛看发展”的评价策略。学校要建立健全自我评价评估制度,组建校级评价改革团队,精准找到相关影响因素与差距,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评价改革的重点在学生,要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强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落实和发展“学业水平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建立健全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成长轨迹和发展状况。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汇聚建设全国一流教体强区磅礴力量

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深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

一是打造党建领航的育人高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继续实施教体系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校长教师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育人导向,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健全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局机关干部、校长书记进课堂上讲台讲思政活动,举办中小学思政教育现场会,集中力量开展思政“金课”和思政“金牌”教师锻造活动,探索单列思政学科教师职评序列,设置思政单列课题,拓宽思政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认定范畴,全面激发思政教育发展活力。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按照“把方向、守阵地、防渗透、重引导”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抓住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关键,守住教材、讲台、网络三个阵地,强化形势研判,强化舆论引导,强化应急处置,强化问责追责,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二是打造创新融合的品牌高地。继续实施学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程,健全党员冬训、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机制,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落实。实施局机关党员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到党建薄弱学校挂职第一书记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工作实效。做好机关党建品牌凝练和老干部支部“六好一提升”创建工作,启动“一校一品”学校党建品牌建设,强化创新融合策略,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把思想建设融入师生教育、把组织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把队伍建设融入师德师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骨干引领、文化引领作用。要深度挖掘地方资源,全面溯源xx中学、实验小学、原麒麟中学等百年老校红色基因,着重打造一批学校党史文化长廊,实现校史与党史的深度交融。实施“党建百年行动·红色百分工程”,出台教体系统红色党建百分考核指标体系,大张旗鼓开展百名模范党员评比、百场书记专题党课、百个品牌巡回展示等活动,通过点线结合、滚动推进的方式,形成拼图效应。继续用好“学习强国”阵地,大抓学习、大抓展示,不断扩大学校党的建设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是打造使命铸就的精神高地。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精神是永恒的主题。十年前,我的第一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的题目就是《强毅力行、追求卓越》,十年间,我们正是秉持了这种精神,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突破。精神总在传承中发扬,十年后,在迈进“十四五”的重要关口,打造新时代xx教育体育的精神高地,就是要继续秉持“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以吹糠见米、真抓实干的行动,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系统上下奋力营造出“勇于冲锋、敢于亮剑、善于拼抢、重于团结”的良好氛围。精神总在净化中提升,必须坚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坚持把机关作风作为“窗口”来抓,严格执行《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在各类检查督查、报表填写上,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统整的坚决统整,努力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更多理解校长的不易和家长的难处,树牢主动服务的意识,让不跑腿也能办成事、不托人还能更省事。大兴调研之风,坚持在调研中增强精准服务的本领、提升精准服务的品质,坚决破除“八九不离十”的凭空想象和敷衍心态,坚决抵制“三下五除二”的不切实际和蛮干状态。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督查力度,督促5所高中学校做好巡察整改工作,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警示教育,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持续巩固“清正教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坚持以实干为导向,以实绩论英雄,用准用实“三项机制”,着力营造“想干就有舞台、敢干就有支撑、干成就有激励”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在增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质量发展奔涌向前的趋势,不是任何险滩暗礁能够阻挡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领跑者”的姿态,扛起“两争一前列”的使命担当,以争攀“狼山第一峰”、逐浪“江海第一潮”的精神状态,奋力开启建设“新时代教育之乡、现代化教育高地”的崭新篇章,用立德树人的卓越成绩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

(全文共19442字,已全部显示,本站钻石会员可获取电子版)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Captcha Code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