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邑县新场镇人民政府 吕永祥)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心得体会范文(1)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里的文章,节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3日期间有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论述。全文共分为10个章节,文字质朴精练,涵盖了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紧密联系实际,以一片赤诚丹心让群众更“有感”。

以强烈的“责任心”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能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以强烈的“事业心”攻克民生难题,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幸福感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比如工作与生活得体面、享有尊严与自豪等。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幸福感高,对社会的认可度就高;幸福感低,人们就会焦躁不安,连获得感也谈不上了。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农村留守人员生活保障问题、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等,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所带来的幸福感。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强烈的事业心,在公共服务、健康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时刻与人民心贴心、心连心,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

以强烈的“进取心”夯实民生根基,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需要扎实的干部作风作保障。从第十二专题里的这篇文章中,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坚决克服服务群众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做雪中送炭、为民分忧解难的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做到常备不懈、有备无患;要以强烈的进取心,紧贴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排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环境,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描绘”教育的模样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委组织部 侯捷)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心得体会范文(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第36个教师节刚刚过去,各地教育部门都明文规定禁止在庆祝教师节中收受任何礼物,这些举措深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点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强调,“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需引起重视的是,目前这种问题不单是存在学生身上,往往也与家长捆绑在一起。学校给学生布置学习作业时,往往都会给家长同步布置任务,例如手工作业明显超出学生能力水平,自然得由家长来完成,听写需要家长来报,作文需要家长先阅改,观看教育栏目需要家长同步全程陪同等,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充裕时间的家长尚能完成,但文化程度本身就不高或者缺乏空余时间的家长,自然跟着学生一起受折磨,尤其是随着现在手机的普及和各类教育APP的出现,这种情况更是层出不穷、愈演愈烈。

教师节当天,“抖音”上一条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短短时间获赞十几万,评论上万条,视频中一名男家长在电话中失声痛哭,直言不是不愿接学校和老师的电话,而是自己每天都在加班和开会,实在是没有时间和办法接电话,从中可以看出这名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之间确实无法找到平衡点,相信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个例,而是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首条要求就是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上述事件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角,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传道授业、育人成才,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千万不能简单地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来给学生规划人生的道路,教育本身更不能最作为学校之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筹码。家长要注意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和学校应该注重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重点抓好在校时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不要把过多的任务留给家长、培训机构和手机APP;教育部门也要合理安排工作部署,多为学校送服务,少给学校添负担,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庆祝活动,该取消的要取消,让学校腾出精力去办教育,让老师把责任心和爱心更多地用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都办好自己的事,不打乱仗。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的教师节明文禁止学生送礼,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释放出来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学生不再苦思冥想如何为老师送上出彩的礼物,家长不用跟着费尽心思出谋划策,也可以减轻经济负担,老师自然也不用担心因收受了哪位学生的礼重礼轻,而影响对学生谁先谁后的考虑,从而在教学中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此,学生、老师、家长才能合力描绘出教育最原始、最单纯、最快乐的模样,知识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在“三安精神”中感悟人民至上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委组织部 佟童)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心得体会范文(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用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三个关键词,传递了“人民至上”四个字蕴藏的时代深意,新时代政法工作者应结合当下热点主题词,思考如何传承“三安精神”,托举新时代人民力量。

确保政治安宁,以“民心所向”理解人民至上。“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政法干部是党的干部,只有时刻把“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的信念放在心中,才能确保方向准确、政治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传递的为民情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政法干部要弄清群众盼的是什么,听清群众议的是什么,摸清群众缺的是什么。集成研判社会治理信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手段,构建发现告知、调度派遣、事件处理、跟踪回访、评价结案全闭环智能化社会管理堡垒。

确保社会安定,以“水能载舟”推动人民至上。“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政法工作的中心就是确保社会安定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而相信和依靠群众,则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2020年用将近半载的光阴,见证和呈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奋斗奇迹,筑起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政法干部要坚持“聚人民之力、拜人民为师”,积极宣传国家政法综治维稳法律法规、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认真做好矛盾调处化解工作、落实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民生服务,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蓬勃的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

确保人民安定,以“枝叶关情”涵养人民至上。“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政法工作者理应将“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作为价值追求和重要判别尺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前瞻部署,主动作为,以“五治融合”(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牵引,守牢政治引领制高点,夯实自治基础立足点,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选准德治先导结合点,撬动智治支撑创新点,聚集离散的管理资源,链接孤岛状的管理后台,联通体制内外的信息数据,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全天候、无缝隙的优质便民服务。从人民群众的期盼中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彰显政法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政法工作者正以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坚守努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希望我们能传承“三安精神”,让“中国号”巨轮在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厕所革命”推动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街道办事处 樊蓉)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心得体会范文(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共有19个专题,92篇文章,既从宏观视角着眼运筹帷幄,为党和国家发展指明方向,又从微观视角着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细化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彰显着总书记忧国忧民的为民情怀。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中提到要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厕所革命”补足乡村建设的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厕所革命为重点,建设文明乡村。厕所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眼下,很多农村地区的厕所现状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弱的部分,也是关乎民生幸福最严峻的部分,由于农村地区普遍旱厕,气味难闻,而且容易传播疾病,影响村民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健康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将旱厕改为水厕,改变村民顽固的生活陋习,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培养农村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幸福感。

以厕所革命为突破,推动乡村振兴。“厕所革命”是农村新风貌、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推手。近年来,从农家乐到蔬果采摘,再到更深入的乡村度假和乡村产业发展,都是新农村新产业的重要方向,但是,无论是乡村旅游业还是依托乡村发展的产业,都需要一个优质的环境基础。“厕所革命”是农村建设的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要下好厕所革命“先手棋”,以“厕所改造”为核心,加强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乡村环境、夯实产业基础,吸引资本投入,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打通城乡贸易壁垒,实现城乡融合,互联互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以厕所革命为标尺,检验干部作风。“厕所革命”彰显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厕所革命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检验干部作风的一面镜子,照出干部是否真心实意、是否有能力有态度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的意志和决心。厕所虽然微小,但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民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帮助群众解决如厕问题,让厕所革命真正落地。不仅要改造厕所,而且要实现农村厕所建、管、护一体化发展,引导群众生活习惯,避免水厕建而不用、用而失管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小厕所彰显大民生,“厕所革命”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细节,是一项接地气、顺民心、合民意的民生工程。“厕所革命”有效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的处事原则,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奋斗目标,践行初心使命,当好人民服务员,不断推动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小厕所”蕴含“大民生”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农业农村局 张翔)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心得体会范文(5)

《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长久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旱厕、人畜共厕等现象普遍存在,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小小的“厕所”成为了影响农村文明形象的重要因素,而“厕所革命”的实施,让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建的旅游厕所、公共厕所以及通过专业技术指导改造后的农村户用厕所,苍蝇蚊虫明显少了,厕所外污水不见了,臭气也消失了,农村环境卫生也随之好了起来,让农民群众“幸福感”直线上升,小小的厕所里,蕴含的是民生所向。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实施好农村“厕所革命”,让更多农民群众感受到“厕所革命”春风,让舒适的厕所卫生环境“温暖”更多农民群众之心。

推进“厕所革命”,要真正惠民生、合民意,让群众打心里欢喜。在一期《焦点访谈》中,报道了某地因冬天温度低改造的厕所结冰无法使用等原因导致“新厕所成摆设”的事情,将好事办坏,徒增农民群众烦恼。各地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时,切莫搞“一刀切”,未经实地考察随便找一个其他地方的改厕“经验”就照搬过来。并不适用的改厕方式,只会带来更多麻烦。不管是新建厕所还是进行“改造”,在开展前,要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和极端天气等因素,选用更加适合的方式对农户厕所进行改造,让改出来的厕所好用、实用。总之,农村“厕所革命”这件民生之事,千万不能因为“不走心”而让“暖心”变“糟心”。

推进“厕所革命”,要将其利好充分宣传到村到户,调动群众积极性。“厕所革命”是民生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万不可只看到“完成指标”而不尊重群众意愿,最后导致群众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使推进工作变得困难。对于农村到户厕所改造,要遵循群众自身意愿,改不改得农民自己说了才算,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出现强拆强建的行为。要通过入户宣传、现场参观等方式将“厕所革命”的利好逐一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和展示,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让党员先“改”,让村干部先“改”,让持观望态度的农民群众看到厕所改造后所带来的真切便利,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改厕”中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快推进“厕所革命”实施。

推进“厕所革命”,要坚持公开透明,坚决杜绝“数字改厕”等有损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70亿元支持“厕所革命”,今年,也下达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工作。专项资金背后是国家的大力支持,也意味着基层具体实施者面临着“金钱诱惑”。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务必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哪些农户改了厕,是大改还是小改,是改室外还是室内,以及上级奖补资金到户的具体补助金额,这些都要及时进行公开公示,并虚心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作为实施者的党员干部,切莫打“歪主意”,将未实施者填入“改厕”名单搞“数字改厕”,甚至直接将手伸向这笔民生资金,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损害群众利益。一分钱一分货,要切实用好每一笔“厕所革命”资金,让厕所质量更加有保障,让农民群众用得更加舒心、更加暖心、更加满意!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Captcha Code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