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8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指出国家治理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当前,合肥市正处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关键期,要牢牢抓住“城市管理”这个牛鼻子,以清洁卫生工作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创优营商环境,增强合肥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精细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02
杭州,是一座传统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缺项目资源,但同时又是一座环境资源大市。在传统工业时代,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绝对是城市发展的瓶颈,但在后工业化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受地矿资源、港口资源制约越来越小,而受环境资源影响越来越大。
制度重于技术,环境重于政策。只有一流的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办一流的企业。抓环境,就要从“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等这些琐事、烦事、具体事、平常事抓起。这是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做法,也是这些年杭州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清洁,就是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城市综合竞争力。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开展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一系列工作,从一套“四大企业排行榜”可以知微见著:一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2019年杭州有22家企业入围,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二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行榜,杭州有38家企业入围,超过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2020年杭州有39家企业进入榜单,上榜企业数量连续18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四是中国上市公司名录。截至2020年7月,杭州共有上市公司201家,成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第四个拥有两百家上市公司的城市,位列全国第四、省会城市第一。
可以说,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把环境作为最大的优势,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地区经济发展,还是城市清洁卫生,都是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成效让人民检验”。
03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城市管理有哪些基本理念?杭州有哪些经验?
杭州的经验之一:五条原则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作为民心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形成上下一心、部门联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领导抓、抓领导,重点抓、抓重点,反复抓、抓反复。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管理机制,突出城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严管重罚,综合治理。按照“依法治市”的理念和要求,严格依法处罚影响城市市容和管理秩序的行为,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市民行为。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的管理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效率。
——标本兼治,重在长效。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清洁杭州”问题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将整治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清洁杭州”问题,扩大市民的参与面,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活品质。
杭州的经验之二:五大标准
——清洁。坚持从严、依法、人本、长效、精细管理,健全道路、街巷、社区、农村清扫保洁制度,实行道路分类保洁管理,推动清扫保洁从主要道路、支小路和“窗口”地段向背街小巷、从主城区向城郊结合部、从城郊结合部向农村延伸,从人工清扫向机械化清扫迈进,从地面保洁向立面、水面保洁拓展,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全覆盖。
——清静。治理企业噪声污染,控制道路交通噪声,降低施工作业噪声,控制社会生活噪声,营造清静的生活环境。
——亲水。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滨水地带生态修复和开发建设,实现“水环境改善、水生态良好、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资源充足、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展示“五水共导”(湖、溪、河、江、海)城市特色,营造亲水的生活环境。
——绿色。以生态建设为抓手,“见缝插绿”、“包种包活”,将绿色引入城市,将城市融入绿色,形成多样化、高品质的绿化生态系统,让老百姓“开门见绿”,营造绿色的生活环境。
——无视觉污染。实施强弱电杆线“上改下”,提升“亮灯”品位,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完善城市标志标识,治理“五乱”现象,遏止违法搭建、倚门设摊、占道经营,营造无视觉污染的生活环境。
杭州的经验之三:“四有”保障
——解决“有钱办事”问题。杭州始终坚持“城市管理投入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而且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的理念。从2004年开始,杭州市明确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建立城市管理专项资金,市、区两级财政都单独建立了城市管理专项经费预算,做到“实报实销”。
——解决“有人办事”问题。在管理机构上,市级层面成立了城管委,各城区也成立了相应部门。在人员配备上,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执法队伍,实现了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队伍从事业编制向参公编制转变。
——解决“有房办事”问题。杭州坚持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租赁一批“四个一批”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配备各级城管工作用房,切实解决好城市管理“有房办事”问题,进一步提升城管执法效率和服务能力。
——解决“有章办事”问题。杭州已经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市河道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实施“亮灯工程”、打造“数字城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城市依法管理提供了法规政策保障。
04
城市精细化管理,百姓是否真的得到实惠?来看杭州“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一项举措“开展四大改善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吧:
1、背街小巷改善工程。2004年,杭州启动了深入到城市肌理的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给城市的街角巷尾来了一次“大换血”、“大整容”。至2012年,累计改善背街小巷3053条,总长度近800公里,受益群众313.5万人,受益单位近2万家,市民满意度达到98.3%,被老百姓誉为“家门口的民心工程”。
2、庭院改善工程。2007年,杭州启动了庭院改善工程。按照百分之百入户调查、百分之百建立民间改善办、百分之百坚持重要原部料公开招标、百分之百全员培训、与其它重大工程有机结合等五个方面的要求,至2012年累计改善庭院1048个,受益群众70余万人。
3、危旧房改善工程。2007年,杭州启动了危旧房改善工程,使3万户、10万名老城区危旧房居民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老房子保护的最大受益者。危旧房改善坚持“四问四权”(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五保、四集中”(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至2012年,累计改善危旧房5484幢,总面积达177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形象,延续了城市文脉。
4、物业管理改善工程。2009年初,杭州从“配套设施、公共保洁、秩序维护、停车管理、设施维保、绿化养护、道路保养、维修服务”等方面着手,正式启动了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工程。至2012年底,全市共完成物改工程项目301余处,涉及老旧住宅5923余幢,推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面积约1877万平方米,惠及住户25万多户。
05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关键。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主动对标一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塑造城市风貌,充分展示城市魅力,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仅使广大市民获得了幸福感,而且让合肥更适合宜居,不久的将来合肥这座城市也会更加美丽。
暂无评论内容